级别: 九级会员
UID: 1019002
精华: 0
发帖: 5193
威望: 1000 点
金钱: 283860 RMB
贡献值: 424 点
注册时间: 2019-05-12
最后登录: 2024-11-14
0楼  发表于: 2024-03-26 22:05

历史上真有武大郎、潘金莲、武松三人,其形象与水浒传差别有多大[7P]

历史上真有武大郎、潘金莲、武松三人,其形象与水浒传差别有多大[7P]
我们熟悉武大郎是因为《水浒传》,在《水浒传》里武大郎长得又丑又矮,以卖炊饼为生。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,后来与西门庆私通,下药毒害了他。可以说他在《水浒传》里是最失败的男人,不但被潘金莲戴了绿帽,还让西门庆给谋害了。

翻阅典籍,发现历史上真的有一个人叫武大郎。可是这个武大郎非但不丑,还当过县令。那么,他怎么会由一个县令变成一个卖炊饼的呢?

根据史书记载,武大郎原名叫武植。巧的是他和《水浒传》里的武大郎都是山东清河县人。这个武植虽然出生寒门,但人穷志不穷,有着一颗上进的心。他聪明好学、崇文尚武,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,终于鲤鱼跃龙门,从“朝为田舍郎”变成了“暮登天子堂”。他中年的时候便高官得做,骏马得骑,成为了谷阳县县令。


上图_ 《水浒传》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

说起武大郎,就不得不提潘金莲。那么,历史上有潘金莲这个人物吗?

我们知道,毕竟潘金莲不是什么名人,只是个普通的妇女,因此史料上是不会记载的。不过在武植的墓志铭里却有记载,“武公讳植字田岭,童时谓大郎,暮年尊爱四老,公之夫人潘氏,名门淑媛。公先祖居晋阳郡,系殷武丁后裔,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。公幼年殁父,与母相似,衣食难济。少时聪敏,崇文尚武,尤喜诗书 。中年举进士,官拜七品,兴利除弊,清廉公明,乡民聚万民伞敬之。然悠悠岁月,历历沧桑,名节无端诋毁,古墓横遭毁劫,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,痛惜武公,以示后人,是为铭记焉。”

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知道,武植是武大郎的真名,字田岭,因为排行老大,所以小时候的乳名就叫“大郎”。武植是一个孝顺长辈之人,他的夫人潘金莲出身名门,根本就不是什么荡妇,而是淑女。他的祖上也比较显赫,是武丁的后裔,身体里流着堂堂殷商王朝的血液,后来他们一家搬到清河县孔宋庄定居。


上图_ 武大郎本名武植,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

和大多数励志人物的故事一样,武植也是幼年丧父,孤儿寡母艰难度日。但是武植却是个成器的孩子,小时候非常聪明,既喜欢文化知识,又刻苦练武,因此可谓是文武双全。后来因为考中了进士,成为七品县令。他为官期间,兴利除弊、清廉公明,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,于是就送万民伞给他。可是后来呢?

“然悠悠岁月,历历沧桑,名节无端诋毁,古墓横遭毁劫,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,痛惜武公,以示后人,是为铭记焉”。


上图_ 武植古墓,位于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南方,县城东3公里处,路北方

那么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以致于名节无端被毁,武植成了“三寸谷树皮”,而潘金莲也变成了荡妇,真的是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!

我们现在可以找到的资料就是河北省清河县的《清河县志》,根据《清河县志》的记载,武植有一个朋友叫黄堂,曾接济过武植。后来黄堂由于做生意失败了,逃难到武植家里,希望武植可以接济他。但武植没有直接表示,而是暗地里为他在老家盖房修屋,想要给他一个惊喜。但黄堂等得着急,生气了,说道:“好个武植,嘴里答应要接济我,可是时间过去这么久了,还没有动静,这不是拿我开刷吗?”于是便愤然离开。

这一离开不要紧,他每到一个地方就说武植的坏话。碰巧的是,他还遇到了西门庆,这个西门庆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,不过他没有和潘金莲私通。西门庆本是一个乡绅恶霸,武植曾经治过他的罪,因此早已怀恨在心。巧的是,他正好遇到了这个黄堂,于是两人狼狈为奸,到处造谣。一个人传坏话我们也许不信,但是“三人成虎”,就这样武植的形象就被毁的一塌糊涂。


上图_ 《水浒传》中的西门庆(李强)和潘金莲(王思懿)

非但武植的形象毁了,所谓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,潘金莲也变成了荡妇。历史上的潘金莲本是潘家庄一位大户人家的女儿,生的是贤良端庄、知书达理。当初武植贫困时在她家干活糊口,潘金莲的父亲看他聪明能干、老实稳重,认定他绝非池中之物,将来肯定有飞黄腾达的一天。于是便把女儿嫁给了他,并资助了他一些钱财,让他进京赶考。后来武植不负众望,果然中了进士。一个文武双全,一个贤良端庄,可谓是郎才女貌。

武植和潘金莲结婚以后,夫妻二人非常恩爱,潘金莲还为他生了四个孩子。绝对不是《水浒传》和《金瓶梅》里的那个形象。在《水浒传》里她是一个妖艳而又狠毒的女人,不守妇道,与西门庆私通,被武大郎发现以后,在他的药里下了毒,毒死了武大郎。后来武大郎的弟弟武松知道以后,杀了潘金莲为自己的哥哥报了仇。再后来的兰陵笑笑生则承袭了这个故事,在《金瓶梅》里着重对潘金莲的刻画。自此以后,潘金莲就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。


上图_ 《大宋宣和遗事》,为讲史话本,是宋代无名氏所作,元人或有增益

既然提到武松,那么历史上有这个人吗?

根据《大宋宣和遗事》和《宋江三十六人赞》的记载,历史上确实有个武松。但根据《浙江通志》记载,武松是个常在涌金门一带卖艺的流浪汉,根本没有兄长。

学界一般认为施耐庵的《水浒传》所依据的蓝本就是《大宋宣和遗事》和《宋江三十六人赞》。施耐庵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,杂糅了一些民间故事,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化加工,于是便有了武大郎、潘金莲、武松、西门庆的故事。小说的受众本来就多,再加上说书的推波助澜,武大郎、潘金莲的形象就变得广为人知。

这就是流言的可怕之处,人一旦被污名化以后,即便努力的辟谣,澄清事实,也不会有太大的显著的成效。



上图_ 武松打虎的连环画形象

正如太史公在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中所发的感慨“臣闻之,积羽沉舟,羣轻折轴,众口鑠金,积毁销骨。”还是鲁迅看得明白,他在《集外集拾遗·题<呐喊>》写道:“积毁可销骨,空留纸上声。”汉代的应劭在《风俗通·正失序》说:“ 孟轲云:‘尧舜 不胜其美, 桀纣不胜其恶。’传言失指,图景失形。众口铄金,积毁消骨,久矣其患之也。”

太史公自然有自己的史德,坚持“不虚美,不隐恶”的秉笔直书精神。但后人却未必,或出于偏见,或出于私愤,于是便故意的歪曲人物。“积毁可销骨,空留纸上声”,虽然当事人已经死了,但是他还有后人,这种不白之冤对后人来说是一种永久的屈辱!